更新时间:2022.02.14
行政处罚有以下7种: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法回避原则是防止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同时,也为了消除当事人的思想疑虑,保证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切实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从而提高人民法院的威信,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刑事回避的适用对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如果审理案件的时候,这些人员如果是案件当事人的亲属、和本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是担任过证人等的话,是要回避的。
处罚形式有以下几种: 1、警告、通报批评; 2、罚款; 3、吊销许可证件; 4、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5、行政拘留;而且法律还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比如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但这只能由法律设定。除了法律以外,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所谓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执法人员本人是当事人或者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案件处理的结果可能对其权益产生影响等情况。所谓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其他关系,是指除上述有利害关系以外的关系,如朋友关系、师
保险行政处罚形式有以下: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法的回避原则是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审查,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回避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执法人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是有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其他关系,应当退出对案件的调查和处理。
仲裁员回避的形式如下: 1、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仲裁员有理由回避,有权申请仲裁员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在首次开庭前提出。第一次开庭后知道回避原因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结束前提出。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可以书面或口头提出; 2、自
行政处罚的形式包括:减损当事人权益的形式,例如警告、罚款、暂扣许可证件、行政拘留等;以及增加当事人义务的形式,例如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等。
行政处罚的方式: 1、警诫罚,如给予违法行为人批评、警告、通报等; 2、财产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等; 3、行为罚,如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暂停或取消从业资格等; 4、人身罚,如行政拘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