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17
行政诉讼法是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制定的法律。行政诉讼法的内容包括:总则、受案范围、管辖、诉讼参加人、证据、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等等。
行政诉讼法修改行政合同的必要性如下: 1、行政合同具有显著的行政法律属性; 2、以行政诉讼程序弥补行政合同双方实体权利的不对等; 3、有效防止行政主体“权利寻租”,滥用行政优益权; 4、加重行政机关违法成本,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在修改《行政诉讼法》后,起诉期限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的六个月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当事人也可以先提起行政复议,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十大亮点◆扩大受案范围增加可提起诉讼的情形:对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等。◆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法院立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
《民事诉讼法》适用于申请行政诉讼变更的诉讼请求。申请方式是当事人有权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向法院提出变更诉讼请求,法院对其进行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准予变更诉讼请求。
行政诉讼法修改行政合同的必要性如下: 1、行政合同具有显著的行政法律属性; 2、以行政诉讼程序弥补行政合同双方实体权利的不对等; 3、有效防止行政主体“权利寻租”,滥用行政优益权; 4、加重行政机关违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限。超过这一法定期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丧失了对该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
中国的宪法一共经历了八次修改。分别在1975、1978、1982年对宪法进行了三次全面修改。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即现行宪法,并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正。最后一次的宪法修正是在2018年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规定如下: 1、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复议机关收到申请书,超过两个月不
行政诉讼流程为: 1、人民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被告在规定日期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2、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在受案范围内的案件予以立案受理,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