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4
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履行下列义务: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实施安全保障的义务;产品介绍、使用说明及明码标价的义务;保证质量的义务;履行“三包”或其他责任的义务等。
认定为欺诈行为应当符合以下要件: 一是经营者有欺诈的故意。经营者有欺骗他人并且希望通过欺骗行为获利的明知而为之的主观心态。 二是经营者有欺诈的行为。经营者作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使事物表象与客观真相不符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三
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义务: 1、诚实守信。 2、听取消费者的建议。 3、保证商品和服务的安全。 4、提供真实的服务信息。 5、向消费者出具书面凭据。 6、保证质量。 7、履行三包服务政策。 8、不以任何方式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9、给消费者绝对的
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义务: 1、诚实守信。 2、听取消费者的建议。 3、保证商品和服务的安全。 4、提供真实的服务信息。 5、向消费者出具书面凭据。 6、保证质量。 7、履行三包服务政策。 8、不以任何方式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9、给消费者绝对的
个人加盟骗局维权:只要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特许加盟,在加盟期限期满之前都是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的;如果能够证明加盟总部存在欺诈故意,还可以考虑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合同。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一般是就未履行的部分退还加盟费,已经履行的部分加盟应该不会退的,除
遇到微信诈骗,建议赶快报警,及时提供重要线索及资料,协助警方破案,抓获犯罪嫌疑人,追回被骗钱财。对于诈骗数额较大的会对犯罪分子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
消费欺诈的认定标准为:欺诈方主观上具有欺诈的故意;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被欺诈一方因欺诈而陷入错误,并因错误而作出了意思表示。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公益诉讼的规定是:消费者协会履行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引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的公益性职责。
消费者可以提请仲裁机构解决消费权益纠纷,我国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需要注意想仲裁解决纠纷的需要提前达成仲裁协议。
1、先与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保留商品去消费者协会投诉;2、可以寻找仲裁协会调解;3、还可以找行政部门申诉;4、到人民法院去提起诉讼。法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还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如果经营者存在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在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采用的手段 2.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 3.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 在
行为人实施消费欺诈行为严重的,构成诈骗罪。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