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04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 1、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2、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 3、客体要件:客体是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4、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
如果对劳动报酬约定不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确定劳动报酬的数额和具体的支付时间、地点、方式等事项;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的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则按照同工同酬的标准来执行。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刑如下: 1、通过转移财产、逃逸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主体,是自然人和企业。该主体是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的主体。具体包括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全年月平均计薪日×300%×加班天数;休息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全年月平均计薪日×200%×加班天数;工作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全年月平均计薪日×150%×加班天数。
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的判刑是: 1、如果是属于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如果是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1、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 2、本罪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3、犯罪对象:是双重对象,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财产权,而且市场经济秩序的双重对象; 4、本罪在犯罪客观上表现
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责任追究:拒支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通过下列措施可完善我国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1、改变用人单位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构置,设立由乡镇劳动站为主导; 2、实行仲裁自愿,裁审并列的法律程序; 3、重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作用。
“再无劳动争议条款”的法律效力:如果该条款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双方均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的,则该条款有效。如果不符合上述要件的,则该条款无效。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