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1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行为人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诈骗行为侵犯了他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3)行为人有企图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4)行为人实施了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来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而且诈骗的金额较大,是
首先要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就有可能被宣告缓刑。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的; 四、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本罪的主体,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成。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构成诈骗罪的主要条件是: 1、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2、客观上表现为利用欺诈手段骗取大量公私财产; 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4、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
一是,行为人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二是,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了欺诈手段; 三是,合同诈骗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合同”主要是指受法律保护的各类经济合同,如供销合同、借贷合同等。 只要行为人在订立、履行合同中,
认定诈骗罪需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为公私财产所有权,一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一些欺骗手段,甚至追求一些非法经济利益,但由于其侵犯对象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因此,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诈骗罪客观上表现为利用
违法者以非法占有或者骗取钱财为目的,进而虚构实际情况或者隐瞒事实真相,从而骗取大量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本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将追究法律责任。如果构成诈骗罪,就要依法进行判处,当然及时自首可以减轻处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
假释的适用和意义: 1、假释的适用: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的一半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他们认真遵守监管法规,接受教育改造,确实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可以假释; 2、假释的意义:假释减
因工程项目需要办理贷款的借款人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借款人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有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原应付贷
一般情况下,贷款机构要求申请人是22~60岁的自然人,并且要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足够的还款能力,良好的信用状况才能给予贷款。借款人需要有以下证件:个人身份证;收入证明;信用报告;住址证明;财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