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30
人民法院对于公益诉讼的审判,可以判决确认违法或者确认无效,并同时判决责令行政机关采取补救措施。在行政公益诉讼审理过程中,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者依法履行职责而使人民检察院的诉讼请求全部实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变更诉讼请求,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
公益行政诉讼申请的方式是: 1、首先要确定受案范围和有管辖权的法院; 2、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3、人民法院在立案之日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 4、法院会组织合议庭进行
行政公益诉讼最大的特征为其参与行政过程的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大,且存在利害关系的不特定性。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行为影响的相对人,均可依法享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行政公益诉讼存在利害关系的不特定性。
最长起诉期限是除斥期间,是指,只要超过了法定的最长期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导致,法院将不予受理,受理后也将裁定驳回起诉。 最长起诉期限是特殊期间,是指,虽然超过了最长诉讼时间,但是如果有法定的合理理由,最长诉讼时效要考虑特殊情况予以适当考量,
行政处罚程序有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其中一般程序的步骤为: 1、调查取证; 2、告知相对人处罚的事实理由以及当事人所享有的相关权利; 3、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如如果案件符合听证的条件,且当事人要求听证,则需要进行听证; 4、作出处罚决定;
行政机关可以通过下列行为来应对公益行政诉讼:及时向法院提交其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及时提出答辩状;按时参与庭审,遵守法庭规则;以及依法履行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文书。
行政公益诉讼立案条件:经审查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在行政诉讼中,一般要由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来进行二审,并且法院需要开庭进行审理;但是经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后,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不开庭审理。法院需要依法对一审法院的判决、裁定和被诉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
判断行政诉讼的办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如果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该诉讼就是行政诉讼。
关于行政诉讼请求的增加: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请求增加诉讼请求的,然后需要向法庭写增加证据申请书的,并且载明出现了新的证据,提供给人民法院。
行政诉讼案件的程序有: 1、原告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2、人民法院审查立案,并在立案之日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 3、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人数应该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