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31
盗窃物和遗失物二者的认定为:盗窃物一般是指盗窃的犯罪分子窃取的财物,遗失物指非基于遗失人的意志而暂时丧失占有的物。 盗窃的主要对象是物品和货币。 遗失物指非基于遗失人的意志而暂时丧失占有的物,遗失物只能是动产,遗失物的拾得属于事实行为,不以
盗窃的认定标准具体如下: 1、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为起点; 2、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 3、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为起点。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
抢劫罪的认定行为有:主要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犯抢劫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要看是否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1、主体方面:行为人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主观方面:行为人存在故意或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
行为人有盗窃犯罪预备的,同样构成犯罪,为盗窃罪的预备犯。根据《刑法》相关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即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具体来说,犯盗窃罪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需要满足三点:一是,行为
入室盗窃在下列情况下,会转化为入室抢劫,即犯盗窃罪的行为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就能按照抢劫罪进行定罪处罚。
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
犯罪中止是指当事人放弃犯罪行为,或者防止犯罪结果自动、有效地发生。犯罪中止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动放弃犯罪,另一种是自动预防犯罪结果发生。对于自动放弃的犯罪中止,是在实行或预备犯罪的过程中,放弃犯罪的行为。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还必须是自动和
认定为故意犯罪方式如下: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中止要求行为
盗窃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一)应考虑被害人对财物的控制权范围:考虑被害人对财物的控制权范围是从空间范围上划定一个界线,将财物窃离物主的控制范围的,应为既遂,否则为未遂。 (二)应考虑被盗财物的特征:主要包括财物的性质、形状、重量、体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