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09
工伤期间工资准确的说应该是停工留薪待遇,简单说是在劳动能力鉴定之前这段时间单位应该支付的,标准为原工资待遇。工伤津贴为确定伤残等级为1至6级后按照级别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工伤休养期间指停工留薪期,在此期间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享受伤残待遇。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需要延长的,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工伤期间的工资待遇也是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停工留薪期间的待遇绝不应该只是员工的基本工资,原工资福利待遇都是不变的。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
工伤治疗期间的工资由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发放。并且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支付周期是按月支付。但是需要注意,因工伤导致的停工留薪一般期间一般不超过12个月,即使延长也最多只能再延长12个月。并且,在进行了伤残等级评定后停发,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期间的工资待遇的计算是:停工留薪期内工资按照原待遇计算;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停工留薪期评定伤残等级后
员工养伤期间的工资是按月支付。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在6个月以内的,应按照标准支付疾病休假工资,连续工龄不满2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连续工龄满2年不满4年的,按本人工资的70%计发,连续工龄满4年不满6年的,按本人工资的80%
一般情况下职工本人结婚,用人单位应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假,假期在三个工作日以内的,工资照发。婚假超过3天的,有用人单位所在地决定工资发放标准,全国目前没有工资计发的统一标准。
在《劳动法》中规定的产假工资是指基本工资,并没有包含工龄工资这一项。所以,女员工在产假期间发不发工龄工资是由用人单位决定的,法律没有做出要求。产假工资,是指待产职工在假期内还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助。产假期间的工资又叫生育津贴。
产假期间工资由用人单位支付。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