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0
起诉的方式。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即应书写起诉状,才能引起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起诉状还要写明接受起诉状的人民法院名称和起诉的具体日期,并由原告签名盖章。起诉状所载事实若有欠缺,人民法院可要求起诉人限期补正。
1、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符合版本权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
一是政府部门要撰写好答辩状。答辩状是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最重要的诉讼文书;二是政府部门要整理好证据材料。行政诉讼是全面审查,因此,不管行政起诉状提出哪些问题,政府部门都要提供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所有证据;三是政府部门要按期提交答辩状以
申诉的方式有一般应当书面申诉,若是申请书写申诉状有困难的,可允许口头申诉,法院应当作出笔录。法律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行政诉讼没有申诉,只有对一审判决不满时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
一、被告的举证责任(政府): 1、被告对作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2、“卷宗主义”原则。即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必须“先取证,后裁决”,奉行“证据在先”原则。 3、被告怠于举证,视为
在行政诉讼中,对于举证责任分配的相关规定为:行政诉讼当中的举证原则是被告负举证责任,并兼顾原告合理分担举证责任。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应提供或者提供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规范性文件。
应当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机关作出了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企业作为法人起诉,应当遵照《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起诉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载明原被告相关信息,诉讼请求以及事实和依据。
行政诉讼应当由被告举证,被告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是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
被告应在法定期间内提供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相关的所有证据。一般而言,被告若要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供证据:1.有关主体的证据材料,如果原告对行政主体的职权存在争议的,应该提出有关其职权依据的证据。2.有关行政程序的证据材
行政诉讼案件的申诉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需要提交的申诉材料包括:申诉状、原审法律文书、以有新的证据证明原裁判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为由申诉的,应当同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有条件的申诉人,应将申诉材料制作成
申诉,只能由当事人或者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提出,其他人无权申诉。当事人近亲属坚持要申诉,法院可以征求当事人本人意见;本人同意的,以当事人申诉处理;本人不同意申诉的,不作申诉处理。申诉,一般采取书面形式。对个别书写申诉状有困难的,可允许口头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