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5
法院判遗产继承的方式: 1.如果有遗嘱或者遗赠扶养协议的,通过遗嘱或者遗赠扶养协议判决遗产继承。 2.没有遗嘱或者遗赠扶养协议的,通过法定继承判决遗产继承。 (1)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 (2)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我国法律没有具体规定遗嘱继承人可以申请继承诉讼。如果其他人妨碍遗嘱继承人继承遗产的,遗嘱继承人可以到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遗产继承法院不一定调解,发生遗产纠纷,继承人之间可以协商解决,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走法院还是走公证,关键看两点:1、看所有继承人是否有争议,如果没有争议,显然公证效率高,动作快,便于产权转移,而且走法院的话有假诉讼的嫌疑;若有争议,继承人达不成一致意见,公证办理较为困难。2、看遗嘱
1、遗嘱继承。被继承人如果有遗嘱,遵照遗嘱执行。 2、法定继承。如果没有遗嘱,遵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
1、如果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2、如果被继承人立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 3、如果没有遗嘱和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人范围是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
继承纠纷,是被继承人死亡后,因争执死者的遗产而发生的纠纷。如因继承权、继承顺序、遗产分配份额等发生争议,都属于继承纠纷。 继承纠纷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非侵权纠纷,如继承人仅对遗嘱的效力、遗产的范围和数额
不符合以下任一无效情形的遗嘱具有法律效力:1、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所立的遗嘱无效。也就是说,立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必须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其所立的遗嘱才有效;2、受欺诈、胁迫等而立的遗嘱无效。即遗嘱的内容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3、
我国现行有效的民法典仅对法定继承的继承顺序作出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也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为以下3类:1、被继承人的配偶;2、被继承人的子女;3、被继承人的父母。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子女和父母两个定义需要重点理解:
继子女能否继承继父母遗产,应根据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是否具有扶养关系来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法定继承人有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中,子女应当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