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3
构成报复陷害罪的条件有: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客体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观上是直接故意;客观上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或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打击报复陷害的行为。
报复陷害罪的客观要件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或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打击报复陷害的行为。行为人必须是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即违反有关规定,超出职权范围,假借公事名义,陷害他人,在这个意义上说,报复陷害行为是一种渎职行为。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包括: (1)审判人员。审判人员指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 (2)检察人员。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32条的规定,应当回避的检察人
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的区别如下: 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一切公民;后者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 3、主体不同:前者是一般主体;后者是国家机关工
报复陷害罪与打击报复证人罪主要有以下区别: 1、犯罪对象不同:前者侵犯的对象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控告、上诉、批评、举报等民主权利;后者侵犯的对象是复杂的对象,即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公民依法作证的民主权利; 2、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前者表现为
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报复陷害罪和诬告陷害罪的区别: (1)犯罪客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犯罪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报复陷害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举报权等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2)犯罪对象不同。对于诬告陷害罪的犯
报复陷害罪的数罪问题的界限: 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1、主体要件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则可以是任何公民。 2、犯罪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他人,而诬告陷害罪的目的则是意图使
报复陷害罪既遂法院的判罚规则有两种情形: 1、犯报复陷害罪既遂的,法院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2、如果存在严重犯罪情节的,法院应依法判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报复陷害罪既遂: 1、一般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如果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构成刑事犯罪的,要依据触犯的罪名,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否有从重与从轻处罚;减轻处罚等因素,依据刑
报复陷害罪法院会这样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会构成报复陷害罪,一般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犯罪情节严重的,会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报复陷害罪既遂: 1、一般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如果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构成刑事犯罪的,要依据触犯的罪名,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否有从重与从轻处罚;减轻处罚等因素,依据刑
恶意欠薪罪司法解释的内容:如果行为人为了逃避支付劳动报酬而逃跑和藏匿,通过隐匿、销毁、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手段来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以其他方式转移、处分财产。并且拒不支付一个劳动者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