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20
行政诉讼二审原则上是开庭审理,但是合议庭也可以决定不开庭。对于行政诉讼的二审程序,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行政案件。合议庭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理由的,合议庭认为没有开庭审理的必要的,可以决定不开庭。对于
行政诉讼二审开庭可能需要一至二个月。法律对此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但是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陪审员可以参加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首先应当组成合议庭。合议庭应当全面审查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诉讼程序是否合法,审查不受上诉人在诉状中止范围和上诉内容的限制。行政诉讼的二审审理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1)书面审理。二审
《刑事诉讼法》关于二审抗诉期的规定为: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行政机关对于当事人所作出的行政审批是属于行政许可的,当事人能对此提起行政诉讼。如果申请审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审批决定不服的,可以准备好起诉状和证据材料,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对案件的审理期限有规定。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立案后的二个月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但如果是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等,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延长的,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
行政诉讼二审申请再审之后,如果上一级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再审申请,则当事人可以申请二审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申请二审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向其提出检察建议。
行政诉讼法未规定重复起诉,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规定了重复起诉,即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诉讼标的相同;且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求被前诉的裁判所包含的,则构成重复起诉。
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的行政处罚;不服的行政许可决定或对行政许可不予答复、拒绝答复的行为以及行政机关确认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决定等。
诉讼时效期限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行政诉讼对并案做了以下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并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