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2
平等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一层含义是平等保护所有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决定了民法的根本原则是平等原则。
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原则是: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民法总则》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保护他人条例根据《民法总则》第183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经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
买卖双方签署合同是最常见的事情之一,在法律层面上讲这是一直民事法律行为。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很多都是合同无效引发的。这就提醒人们在从事民事活动的时候,要确保发挥效力
民法的总则和通则的范围和内容都有区别: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在适用范围上有所不同,不仅涵盖了民法通则的部分内容,而且还规定了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原属于民法通则的大量其他要件。2、内容不同,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蓬勃发展的《民法通则》
附条件合同的附条件指的是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是否成就来决定合同效力的发生或消灭。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
两者的区别如下: 1.总则是统领整个民法的,里面多为规定一些民法的原则和基本精神,譬如诚实信用原则、风俗良俗原则、诉讼时效和契约自由等等能够贯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适性;分则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分别作出明确的规定,具有特殊性。 2.《民法
民法总则第14条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资格平等地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不受有无行为能力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