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02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 以及有刑事诉讼法条规定情形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刑事案件不一定会判刑。刑事案件可以免于刑事处罚或缓刑。 免予刑事处罚是指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而适用缓刑主要是因为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免予刑事处罚是依法只对被告人定罪,但不判处刑
自诉刑事案件能申请法院取证。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
一般的刑事案件从刑事拘留到法院判决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刑事处罚中,需要服刑而期限最少的处罚措施是拘役,拘役最短的期限是一个月,最长为六个月。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有
刑事自诉案件能撤案。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撤回自诉的,视为案件从未受理过,被告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追诉时效,是指刑法规定的对犯罪人进行刑事追究的有效期限,超过此期限,即使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构成犯罪,司法机关也不能追诉。刑事案件20年后能不能追诉,取决于犯罪行为人可能判处的刑罚,既有可能不再追诉,也有可能继续追诉。
刑事案件不认罪的,如果嫌疑人犯罪事实清楚,有其他客观证据能够充分证明嫌疑人的犯罪事实的也依然会判刑。嫌疑人的口供不是法院定罪量刑的唯一证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一般刑事案件,公诉人是原告,法院不能调解公诉人与被告人的争议。所以说,刑事案件不能调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被害人是原告,法院可以就民事争议部分进行调解。被害人得到满意的赔偿,不要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了,检察院还要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法院可以否定检察院刑事的抗诉,对于抗诉的案件经过审理后,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即否定检察院刑事的抗诉。
刑事案件到法院多久能开庭,需视情况而定: (1)刑事案件从决定拘留到法院开庭,要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两个阶段,其中立案侦查阶段刑事拘留不超过三十七天,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 (2)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至迟不得
不一定,刑事自诉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符合条件就可以判缓刑。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可以,公告送达是用公开宣告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经过法律规定的一定时间,即视为送达。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采用。方法:将需要送达的诉讼文书张贴在人民法院布告栏内或公共场所,或者登报、广播、在电视上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