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07
签订集体劳动合同的程序如下: 1、确立集体协商双方代表; 2、拟定集体合同草案; 3、双方代表平等协商,达成共识; 4、审议通过,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确认; 5、报送、审查、公布。
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的效力。签订集体合同应当注意的有:要严格履行集体合同的程序;在选择协商代表时要民主;要准确界定集体合同的主体;要充分掌握集体合同的内容;双方协商代表人数要对等;协商代表要代表本方的利益;要重点突出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集体户口可以在当地上学,部分地区高中需要原来户籍地,但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民生事业的发展,往后逐步放宽的,包括考大学都是一样的,目前初中和小学阶段是没有问题的。
借款合同具体指贷款人出借借款,借款人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借款合同需包括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借款的种类、币种、金额;还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内容。
企业并非必须要有集体劳动合同,企业依据自身的情况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未建立工会的,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
签订集体劳动合同的程序: 1、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就集体劳动合同的条款内容进行制定; 2、双方签订集体劳动合同; 3、将集体劳动合同送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 4、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集体合同中的内容如下:1、劳动报酬; 2、工作时间; 3、休息休假; 4、劳动安全与卫生; 5、补充保险和福利; 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7、职业技能培训; 8、劳动合同管理; 9、奖惩; 10、裁员; 11、集体合同期限; 12、
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是用人单位、工会、职工之间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对于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的行为,工会可依法要求其承担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
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的规定是:集体合同生效后,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主体不合格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 1、当事人不具有订立合同的行为能力。例如,一般的合同订立,当事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当事人对标的物不享有处分权。例如,无权处分人的行为,未经所有权人追认,不发生法律效力; 3、其他情形。
区别如下: (1)主体不同:劳动合同主体为单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集体合同主体为全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内容不同:劳动合同以单个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集体合同全体劳动者的共同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3)目的不同:劳动合同的主要目的是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