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5
一、相关司法解释并未对犯罪金额进行明确的入刑规定,而是只对一些特定行为进行的规定。因此超过两千元是否会构成犯罪,需要综合犯罪情节进行判定。 二、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犯
现行刑法对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量刑的规定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述规定处罚。
对于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相关案件适用的刑事立案标准包括: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二节中妨害司法罪中规定的犯罪,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 具体处罚如下: 1、犯罪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管辖权规定如下: 1、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数额在2000元以上至1万元以下的,基准刑为拘役,管制或单处罚金; 2、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数额在1万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 每增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
涉嫌隐瞒犯罪所得被刑拘自首会被判刑,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涉嫌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应通过以下要件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在客观方面是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行为人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上是故意。
符合下列条件认定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1、其犯罪客体为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主观方面要求必须是一种明知,对于本罪的明知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一是明知的内容。二是明知的程度。 3、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
若隐瞒犯罪所得的行为人未达到批捕的标准的,即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没有必要批捕的,检察院不批捕是合理的。隐瞒犯罪所得的情况下,检察院是否批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其犯罪事实已经达到批捕的标准,则应当进行批捕,否则则不需要批捕。
具体处罚如下: 1、犯罪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情节严重的情形是: 1.数额十万元以上的;次数十次以上,或三次以上且数额五万元以上的; 2.犯罪所得系电力、交通、广播电视、公用电信、军事等设施或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数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的; 3.致使
隐瞒犯罪所得如果不符合批捕条件的,检察院可以不批捕。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批捕,所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行为符合条件的,就有可能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