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14
发生民事诉讼的,后果有: 1.一般的民事诉讼,不会对个人以后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2.如果败诉就会承担败诉的后果,即履行原告的诉求; 3.如果是金钱给付类的判决,拒不执行的,可能会被强制执行,且影响个人征信信用,限制高消费。
婚后财产纠纷的诉讼时效是3年。男女双方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想要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发现之日起计算。因此夫妻双方对婚后财产纠纷问题,其诉讼时效是3年的,从当事人发现之日起,开始
合同解除权是没有诉讼时效的,只有除斥期间。当事人必须在规定的除斥期间内行使合同解除权。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保证期间是除斥期间保证期间,是根据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在一般保证情况下)或者保证人(在连带保证情况下)主张权利的期间。进一步说,保证期间是债权人主张请求权的权利存续期间,债权人在该期间内没有主张权利,则保证人不再承担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
民事诉讼一般在三至六个月内出结果。如果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有三个区别,分别是: 1、发生的事由不同。前者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后者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 2、发生的时间不同。前者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后者在整个诉讼时效过程中; 3
保证合同诉讼时效的原则如下: 1、时效从属原则,即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中断或者中止的法律后果,其效力当然在于担保人;在诉讼中,债权人对担保人的诉讼时效不单独审查。只要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未完成,担保人将被列为共同被告,并责令其承担担保责任; 2、
解除合同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合同解除系解除权行使的结果时,为形成权行使的问题;合同解除系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结果时,也不是请求权行使的表现。按照我国法及其理论关于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分工,合同解除权不属于诉讼时效制度管辖的领域。
诉讼时效中断可以发生在时效的任何一个区间内,而诉讼时效中止仅能发生在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同时诉讼时效中断的,相关时效应当重新计算,而诉讼时效中止的,时效计算暂停,并且在中止事由消灭后继续开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