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17
公司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会出现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等情况,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此时应当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此制度应当是个别适用。
1、不当控制,又称过度控制,指控股股东对公司的过度控制,主要发生在母、子公司之间。 2、资产和事务的混同。公司和股东的财务记录、账户等没有分开、股东随意处分公司的财产、公司没有遵守正常的设立程序、母子公司使用共同的董事和雇员、共同的利润分配
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表现形式一般为: 1、控股股东对公司的过度控制; 2、资产和事务的混同; 3、组织机构混同; 4、滥用公司形式。
1、不当控制,又称过度控制,指控股股东对公司的过度控制,主要发生在母、子公司之间。 2、资产和事务的混同。公司和股东的财务记录、账户等没有分开、股东随意处分公司的财产、公司没有遵守正常的设立程序、母子公司使用共同的董事和雇员、共同的利润分配
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包括:滥用公司法人的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以及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等行为。
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一、是不当控制,又称过度控制,指控股股东对公司的过度控制,主要发生在母、子公司之间。 二、是资产和事务的混同。 三、是组织机构混同。 四、是滥用公司形式。
股东滥用公司控制权的表现有,滥用公司控制权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以及滥用公司控制权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对于上述行为,股东需要向公司、股东或者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滥用法人地位应当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属于滥用公司法人地位的情形包括: 1、利用绝对支配地位,转移、侵占公司合法财产的; 2、违反法律规定,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 3、属于滥用公司法人地位的其他情形。
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具体有哪些,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情形如下: 1、母公司过度控制子公司; 2、资产和事务混同; 3、组织机构混同; 4、股东滥用公司形式逃避合同义务。 《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
一是负担竞业禁止等合同上不作为义务的主体,设立由自己支配的公司,并由该公司实施此类行为。 二是股东设立公司后抽逃出资或通过其他方式榨取公司财产致使合同债权人的债权无法从公司获得满足。 三是股东与公司在合同债权人看来浑然一体,难以区别等。
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具体表现为: 1、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无法区分; 2、股东无偿使用公司财产或者资金,不作财务记载; 3、转移公司财产,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 4、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其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