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7
1、概念不同。 2、客观方面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后者表现为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观方面不同。前者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后者具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目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构要件: (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 (2)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 (3)主体要件。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必须是明知自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会造成扰乱金融秩序的危害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根据法律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
为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所签订的借条不受法律保护,因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违法犯罪行为,行为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量刑标准: 1、自然人由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并且因此扰乱了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至20万元的罚金; 2、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
(1)犯罪目的不同。前者以非法占有集资款为目的;后者则以非法募集公众资金为目的。 (2)客观行为不同。前者是以集资之名行诈骗之实,即使用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后者则表现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且不以使用欺诈手段为要件。
1.目的不同。集资诈骗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所募集的资金;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目的则是企图通过吸收公众存款的方式,进行赢利。2.行为方式不同。集资诈骗罪的行为人必须使用诈骗的方法;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则不以行为人是否使用了诈骗方法作为构成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区别如下: 1、犯罪的主观故意不同。集资诈骗罪是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行为人只是临时占用投资人的资金; 2、筹集资金的目的和用途不同,如果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用于生产经营,则定非法
1、犯罪的目的不同。集资诈骗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集资款,集资诈骗行为人将资金骗到手后,则想方设法将资金据为己有。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目的一般不是占有公众存款本身,而是占有公众存款所产生的利益,即赚取利息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人对所吸收
犯罪的主观故意不同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区别。集资诈骗罪是永久非法占有社会不特定公众的资金,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行为人只是临时占用投资人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