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12
民事诉讼的程序是: 1、原告向法院提交诉状及相应的证据,并按法院规定预交案件受理费。 2、法院受理后,将原告的诉状及证据材料送达被告。 3、被告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供证据,法院再将被告的证据向原告送达。 4、法院择期通知双方开庭审理,并进行
我国人民法院对于行政诉讼案件所应当适用的处理流程包括:原告要向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人民法院在立案之日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人数应该是三人以
诉讼费用交纳标准:不超过1万元的,每件交纳50元;超过1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2.5%交纳;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按照2%交纳;超过2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1.5%交纳;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等。
刑事诉讼的办理流程有以下内容: 1.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内作出是否提起公诉的决定; 2.一审法院自受理公诉案件后一般应在1个月内宣判,至迟不超过1个半月; 3.在宣判后10日内,被告可以提起上诉,检察院可以提起抗诉;
刑事诉讼程序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阶段。 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开端程序;侦查是刑事案件立案后、起诉前进行的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确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起诉的一种诉讼活动;起诉,即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已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确认
交通事故纠纷起诉流程是:当事人可以递交起诉材料向辖区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在七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立案,受理立案后安排时间开庭进行审理。
刑事诉讼终止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于某种情况致使诉讼没有必要或者不应继续进行,从而结束诉讼的制度。具备以下情形,刑事案件适用诉讼终止:第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人民法院不认为是犯罪的,此时诉讼已经没有必要进行,刑事诉讼终止;第二犯罪实行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刑事诉讼的证据包括:1、物证;2、书证;3、证人证言;4、被害人陈述;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6、鉴定意见;7、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8、视听资料、电子数
诉讼时效中断与中止的区别在于: (1)发生的时间不同。时效中断可发生在时效期间的任何阶段;时效中止只能发生在时效期间最后6个月内。 (2)法定事由不同。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以决定的事实,如起诉、请求;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是当事
刑事拘留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和检察院,有权决定采用拘留的机关一般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自侦案件中,对于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以及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犯罪嫌疑人也有权决定拘留。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刑事诉讼中公民代理的条件如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托为辩护人: (一)律师; (二)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三)犯罪
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一)无罪推定原则。相关法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二)公诉案件由公诉方承担举证责任。 (三)自诉案件由原告方承担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法的特征是:属于基本法、部门法、程序法。民事诉讼法是国家规定的关于办理民事案件(包括经济纠纷案件)程序的法律。民事诉讼法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而言,属于基本法律;从民事诉讼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看,属于部门法;从民事诉讼法的内容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