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1
审前羁押是在有罪判决生效之前剥夺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法律状态。大陆法系国家通常称“未决拘禁”,即在有罪判决生效之前的羁押,而英美法系的称谓通常仅指审判开始以前的羁押。观念上的原因。侦查机关对嫌疑事实或多或少掌握有一定的证据。对于逮
审前羁押是在有罪判决生效之前剥夺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法律状态。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权利障碍抗辩与抗辩权的关系是:抗辩权基于权利障碍抗辩而产生,范围小于权利障碍抗辩。抗辩权抗辩权是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而权利障碍抗辩是指基于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违反法律规定等客观因素而导致
担保合同当事人不包括保证人,保证人不是担保合同的主体。因此,保证人与担保人解除担保合同的约定,必须经债权人同意后,才能生效。否则,原担保合同仍然有效。担保法律关系中存在三种合同关系: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主合同关系、债务人与保证人之间的委托合
检察机关全面审查案件事实、证据,不因认罪而降低证明标准。依法不批捕8.8万人、不起诉20.2万人。审前羁押从2000年占96.8%降至2020年的53%。全年认罪认罚从宽适用率超过85%;量刑建议采纳率接近95%;一审服判率超过95%,高出
羁押必要性审查与取保候审的区别是: 1、性质不同,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侦查期间的强制措施;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继续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建议
待审羁押与拘留的区别:拘留是在未批准逮捕以前,在法定的条件下,对需要进行侦查的人犯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而羁押是在人民法院决定逮捕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并在实施逮捕以后,把人犯羁押起来;执行机关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
羁押与拘留的区别如下: 1、适用条件不同:拘留是在未批准逮捕以前,对人犯采取的紧急强制措施。羁押则是在批准逮捕后,在宣布判刑前这段期间,对人犯采取的滞留措施。 2、逮捕权利不同:如果在拘留期间查明犯罪证据的,向检察院申请批准逮捕;羁押只有人
1、拘留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4日,特殊情况拘留延长至30天、审查批准不超过7天,最长37天。 2、取保候审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 3、监视居住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担保期间和抵押合同的关系为抵押合同中不能约定担保期间,因为抵押权的行使期限是由法律规定,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借款人与抵押权人有借贷法律关系,因为抵押权人是债权人,也就是向借款人出借款项的人。如果借款人是亲自向贷款人提供抵押物的,则双方还有抵押关系;如果是第三人向贷款人提供抵押物的,则二者仅具有借贷关系。
羁押抵刑期是指在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先行羁押的期限可以折抵刑期。判处管制,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判处拘役,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判处有期徒刑,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只要符合条件即可取保候审。具体条件是: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