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01
不适用诉讼时效: (1)支配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2)抗辩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3)形成权一般是除斥期间。 (4)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5)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6)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一般的合同纠纷,诉讼时效为3年;租赁合同中延付或拒付租金的争议,保管合同中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四年。
涉外合同诉讼时效是:三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涉外民事诉讼,适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所以一般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合同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订立的合同无效;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行政机关对于当事人作出的拆迁补偿决定是在行政诉讼范围之内的。如果被拆迁人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拆迁补偿协议的,能够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七种不适用诉讼时效范围如下: 1、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2、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3、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4、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5、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
合同欠款适用普通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
如果涉外合同关系适用我国的法律,则依据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但是我国法律规定了涉外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为4年。 由于涉外合同的特殊性,对于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要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施工合同纠纷也就是在合同签订后因合同履行的问题所发生的纠纷,合同纠纷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 1.提起诉讼时要确定好管辖法院。 2.原告向法院起诉,应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递交副本。 3.起诉时,还要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预交诉讼费。 4
涉外合同诉讼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是否适用该国际条约规定的法律风险;2.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有声明保留的条款;3.被告是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