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法律常识 > 刑事自诉法律常识

自认民事诉讼法

更新时间:2022.08.03

专题首页 法律短视频 律师说法 专业问答
行动指南
民事诉讼法自认一般是指新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是较为专业的法律术语与定义,一般人群对这一概念接触较少。那么,什么是新民事诉讼法自认呢,自认有何法律要件,起法律效力又如何 一、什么是自认? 自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它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中国证据法中所说的自认是在诉讼过程中的自认。《证据规则》第8条规定: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自认必须是明确表示的;自认必须具有合法性。该条明确规范了自认制度,已构建起我国自认制度的框架。由于学者认识个性的差异,同一概念也有不同的认识,关于自认也是如此。 二、自认的法律要件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认为自认须具备以下要件: (一)自认必须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 基于自认是否在法院审理过程中作出,可以将自认分为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自认要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是诉讼上的自认,其要求自认必须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包括开庭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及开庭审理的过程。诉讼外的自认不具有免除对方举证责任的效力,其对法院也不发生诉讼中自认的效力,它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证据,对方当事人可以把诉讼外的自认作为证据来使用。 (二)自认必须是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 自认只能是对单纯的案件事实的陈述,不包括由经验法则或事实连锁而为的判断,以及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主张。对法律判断和经验法则,即使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相一致,也不能约束法院。 (三)自认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一致。 自认人所承认的事实与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之间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现为自认人对对方主张的于已不利的事实的明示承认。《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八条第二项明确指出: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这样就为自认的成立条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即使一方当事人自认在前,对方当事人主张在后,即自认人先在程序中陈述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而后对方当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该承认,只要双方当事人主张一致,即可构成自认。 (四)自认是一种于已不利的陈述。关于判断“于已不利”的标准,有不同观点。败诉可能性说认为是否系不利的事实,应当从是否导致败诉(全部败诉或一部分败诉)的可能性来考察。而证明责任说将不利与证明的负担联系起来,所谓“不利的陈述”就是关于应由对方加以证明的事实的陈述,这样一来,证明责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认成立的前提条件,而证明责任分配的复杂必然使人们难以把握自认的成立要件。因此,至于是否为不利益,因当根据客观情况而定,自认者方面知悉与否,在所不问。中国有关自认的规定中,没有涉及“于已不利”这一要件。 三、自认的效力 自认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诉讼案件中极大,但在若干性质特别的案件或者特别诉讼程序中,则受到限制。中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虽然对自认有所规定,但对自认的效力却没有详尽规定,尤其是自认对法院的约束力没有规定。这就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可以完全抛开当事人的自认而以其他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自认仅发生举证责任转移的后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销性,使自认的当事人无法为反对的主张,亦无提出反证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说是绝对的。自认不但对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拘束力,也对法院发生拘束力。因为自认的结果使双方当事人的主张趋于一致,法院即应以该一致的主张作为裁判的基础,无需另行调查证据。也就是说自认的效力虽直接拘束为自认的当事人,也间接拘束法院。自认的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 对于作出自认的当事人而言,需要承担因承认于已不利事实而带来的法律后果,而且自认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销,同时也不能提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主张。实际上自认也就成为证据的第五种类型——当事人的陈述。对于对方当事人而言,自认则免除了其对该事实的举证责任。因为,自已提出的对对方不利的事实已经得到了对方的承认,对于双方当事人不存在争议的事实,无需举证 (二)自认对法院的效力。 自认的效力不仅约束当事人,而且对法院也有约束力。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必须受到当事人自认事实的约束。法院在适用法律时,应当以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为基础,法院没有必要对双方一致认定的事实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而且也不得作出与该自认事实相反的认定。自认对法院的效力不仅拘束一审法院,而且对二审法院也具有约束力。法院在一审中以当事人承认的事实为依据作出判决后,承认该事实的当事人在第二审中,不能在无正当理由时以证据推翻承认,二审法院仍然应当以一审承认事实为依据作出裁判。 通过对本文所整理材料的阅读,相信大家对新民事诉讼法自认行为的定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其法律要件和法律效力也有了大概了解。既然自认同时对当事人和法院都有较强的约束力,那么我们如遇民事诉讼,一定要谨慎决定是否自认。
律师普法
  • 民事诉讼法诉讼主体的自认条文
    民事诉讼法诉讼主体的自认条文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或不予反驳或对其诉讼请求予以认可的意思表示,简言之就是在诉讼过程中对自己不利事实的承认。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不利于自己利益的措施。

    2020.03.12 356
  • 民事诉讼法自认与认诺怎么区别
    民事诉讼法自认与认诺怎么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自认与认诺的区别如下: 1、自认是指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具体事实,通过诉讼承认或通过调解放弃争议; 2、认诺是指以诉讼请求为对象的认诺,是当事人基于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实施的关于民事案件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主张。 认诺即

    2022.08.09 2,941
  • 新民事诉讼法自认行为规定
    新民事诉讼法自认行为规定

    自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它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

    2020.04.26 612
专业问答
  • 简述民事诉讼自认的规定

    (一)自认必须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二)自认必须是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三)自认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一致。(四)自认是一种于已不利的陈述。(一)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对于作出自认的当事人而言,

    2022-03-09 15,340
  • 民事诉讼自认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一)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对于作出自认的当事人而言,需要承担因承认于已不利事实而带来的法律后果,而且自认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销,同时也不能提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主张。实际上自认也就成为证据的第

    2022-08-11 15,340
  • 民事诉讼中自认事实是哪些意思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

    2022-11-23 15,340
  • 民事诉讼自诉民事案件诉讼请求范围

    法院受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

    2022-08-27 15,340
法律短视频
  • 民事诉讼程序 01:08
    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程序,一般有以下的5个步骤:1、起诉方需要撰写民事起诉状,根据被告的人数提供起诉状的副本;2、起诉状准备好后,起诉方需要到管辖区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审核收到的资料和证件,符合条件的,会发放立案通知书。起诉方需要到立案庭预交

    8,590 2022.04.17
  • 民事诉讼可以附带刑事诉讼吗 01:10
    民事诉讼可以附带刑事诉讼吗

    民事诉讼不可以附带刑事诉讼,但是刑事诉讼可以附带民事诉讼。具体情况如下: 1、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我国采取先刑后民的审判原则,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责任进行

    3,434 2022.10.06
  • 民事诉讼撤诉怎么撤 00:57
    民事诉讼撤诉怎么撤

    民事诉讼撤诉流程如下:1、申请撤诉,即原告在法院立案受理后,进行宣判前,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其起诉的要求;2、按撤诉处理,即原告虽然没有提出撤诉申请,但其在诉讼中的一定行为已经表明不愿意继续进行民事诉讼,因而,法院依法决定注销

    3,281 2022.05.11
刑事自诉不同阶段法律问题导航
自认民事诉讼法
为您推荐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