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19
有谅解书体现出被害人予以谅解,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有悔罪表现,这反映出犯罪嫌疑人再犯罪的可能性较小,属于酌定量刑情节,具体轻判多久,还需要综合案情,法官最终作出裁决。
刑事谅解书本身并无固定格式,谅解书前提造成受害人伤害,应当写明赔偿已达成协议,并且实际赔偿结束,如果没有致受害人伤害则无需要表述,但谅解书的重点要表达清楚受害者已经谅解,同时受害人请求免予追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
有谅解书的入室抢劫案件的量刑标准是:法院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减少基准刑的百分之四十以下。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百分之三十以下;尽管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百分之二十以
第一次抢劫有谅解书判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
抢劫罪的具体量刑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十四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犯抢劫罪,应当在上述法定刑的标准下,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没有谅解书但是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属于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取保候审。
同责死亡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谅解书的。谅解书指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与嫌疑人或其家属之间,就刑事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而由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并不意味着有谅解书就免除处罚。
能否判处缓刑,取决于犯罪人是否符合法定刑的缓刑条件,与是否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没有必然的联系,受害人的谅解只是判处缓刑时的一个参考而已。也就是说,即使受害人不谅解,如果犯罪人符合缓刑的法定条件,也可以依法判处缓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
是否缓刑,取决于犯罪人是否符合法定的缓刑条件,与是否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没有必然的联系。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
盗窃有谅解书一般在提起公诉至法庭质证环节完成,其在刑法上有着酌定减轻,从轻的效力。盗窃罪谅解书要叙述事故经过和损害事实,叙述嫌疑人家庭困难情况。盗窃罪谅解书的作用要看盗窃数额大小以及情节方面,如果数额大,情节严重,涉及面又广,那么谅解书所起
寻衅滋事罪要年满16周岁才承担刑事责任,一般量刑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如果是未成年人的,依法应从轻、减轻处罚,又取得谅解,一般可争取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