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16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为正确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应当依照其他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诉讼代理人资格的规定如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其他依法不能作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不得委托其作为诉讼代理人。 第八十五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第
刑法对绑架罪既遂的定罪标准为:行为人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内容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本条是关于起诉条件的规定,其中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害关系可以解释为利益关系;案件需要在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之内,并且受人民法院管辖。
刑事案件追诉时效的期限是根据各种犯罪法定刑的轻重来确定的,所以对于不同的犯罪,法定刑不同,追诉期也就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刑事案件的追诉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时间点: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
环境公益诉讼即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公益性诉讼,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使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时,法律允许其他的法人、自然人或社会团体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有溯及力。民事实体法没有溯及力,但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具有溯及力。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
诉讼时效司法解释2021。具体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为三年,但是如果其他法律有具体规定的话,就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诉讼时效没有特殊规定的,都适用三年的普通时效。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
刑事诉讼法判决时间的规定有: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不得超过三个月;自诉案件被告人被羁押的适用公诉案件的规定,未被羁押的应当在受理后六个月以内宣判。
我国的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根据诉讼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诉讼活动可以具体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