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1
集体合同签订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企业职工一方。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当事人主体资格不合格合同一般不成立,但若主体资格可以予以补正合格的除外。例如,限制行为能力人超越行为能力的行为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或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被代理人追认该合同。
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具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其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资格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和身份,代表资格审查是指对选举产生的代表人选依法当选与否的确认。如果确认代表资格有效,则应予以宣布,并发给代表当选证书。直接选举产生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资格,应由本级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或者本级人大常委会
集体合同的签订主体包括劳动者方签约人和用人单位方签约人。劳动者方签约人,一般法定为具有集体合同当事人资格的工会组织的机关。用人单位方签约人,法定为用人单位团体的机关和用人单位的单位行政人员。
合同关系的主体,又称为合同当事人,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依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而债务人则依据法律和合同负有实施一定的行为的义务。
主体资格不符的可能会导致合同无效。如果签订合同的主体存在下列情形的就会导致合同无效: 一、订立合同的主体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二、订立合同的主体是没有代理权限或者超越代理权限的代理人,其合同事后没有获得被代理人追认的。 三、签订合同的主体
合同的主体资格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义务的参与者。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能否成为经济合同的主体,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有权开展民事活动和自主经营,从而取得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资格。当然,可以以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出现并签订
经济活动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法人、非法人经济组织和自然人,主体不同,对其资格的审查也就不同。首先,签约对方为自然人时,要看其是否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审查合同主体合法要求: 1、当事人是合同中权利义务指向的主体; 2、当事人有权处分合同中的标的物; 3、当事人具备能够订立合同的民事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