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11
公诉是指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调查机关)侦查终结(调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依法定职权进行审查,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出庭支持公诉、对刑事判决进行审查,或依法决定不起诉的诉讼活动。法定不起诉有以下六种情形: (1)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起诉的条件有以下八个: 1、在领域外犯罪,要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受过刑事处罚; 2、又聋又哑,或盲人犯罪; 3、超过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必要限度,造成危害而犯罪; 4、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5、犯罪中止或有效地防止
相关法律规定,不起诉的条件有以下八个: 1、在领域外犯罪,要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受过刑事处罚; 2、又聋又哑,或盲人犯罪; 3、超过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必要限度,造成危害而犯罪; 4、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5、犯罪中止或有效地防止犯罪
在审查起诉阶段不起诉的条件为: 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 2、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轻微的,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
不起诉的适用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是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酌定不起诉不会有刑事案底。一般所称的案底仅仅指犯罪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后,相关部门将其定罪的情况记录档案的行为。对于酌定不起诉,没有被判处刑罚,是没有案底的。对于酌定不起诉,犯罪嫌疑人不服的可以提起申诉。 哪些情况会留案底 1、受过治安或者刑
一般不会。酌定不起诉一般多是犯罪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并未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是没有犯罪记录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丢工作的。酌定不起诉,又称相对不起诉或裁量不起诉。是检察官根据起诉便宜主义对自己拥有的诉权的舍弃而决定不起诉。
酌定不起诉政审能过。检察机关不起诉的刑事案件,未经法院审判,不能认定为有罪。因此定罪免诉是没有案底的。所以不会影响政审。酌定不起诉,又称相对不起诉或裁量不起诉。是检察官根据起诉便宜主义对自己拥有的诉权的舍弃而决定不起诉。
刑事诉讼法酌定不起诉的情形,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同时对侦查中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法定不起诉的情形如下: 1、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超过了犯罪追诉时效期限的; 3、被特赦的; 4、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属于其他法律规定不起诉情形的。
法定不起诉适用于以下六种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
存疑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的区别: 1、存疑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于经过补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的不起诉决定。 2、法定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
1、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客观方面的证据不足。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包括: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实践中,因客观方面存疑不起诉主要在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和因果关系方面。 2、证明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