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17
监护人法定继承人不一定需要跟人平分财产。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无法赔偿时,大都采取尽量协商的方法,协商不了通过法律依据查封监护人的财产。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以下顺序确定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亲属; (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需要申请认定。 担任监护人的顺序依血缘关系和组织关系的远近而确定,顺序在前者排斥顺序在后者。 残疾人法定监护人包括四种: 一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 二是其他近亲属如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 三是关系密切的其它亲属、朋友。
抚养人和监护人的区别: 1、概念范围不同。监护人的概念于家长,家长只是家长的一种表现形式; 2、主体不同。监护人是依法或者约定产生的,监护人是根据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产生的; 3、监护权不受父母婚姻关系解除的影响,抚养权受上述关系变化的影响;
监护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一切合法权利,保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因此,法定监护人的监护权
二者区别如下:法定监护人,是基于法律规定而获得的身份。指定监护人是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的,不是基于法律自然获得的。监护人的职责如下: 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 2、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 3、管理和保护被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解决指定监护人不接受的问题:指定监护人不接受的,需要重新在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如果对重新指定监护人也不服的,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让法院来指定。
父母是受委托监护人有以下规定:受委托监护人是指法定监护人监护职责委托给的其他人。并且被委托监护人应当承担约定的监护职责,若因未尽到监护责任,而导致侵权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监护人不宜抚养子女的,可以进行监护权的变更。子女的亲属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撤销原监护人资格,法院经过详细调查,符合法定情形的,做出裁决,并且指定监护。
监护人不管孩子,人民法院可以撤销监护人的资格,另行确定监护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支持和指导未成年人参加适合其年龄的家务、社会福利活动和各种积极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保护
监护人遗弃孩子的,其他监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监护人,情节严重者,还会构成遗弃罪,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遗弃罪是指负有扶养义务的人,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