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9
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就应当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12周岁故意杀人不负刑事责任,但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视需要对接近14周岁,如12~13周岁的人由政府收容教养。民事赔偿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
故意杀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故意杀人罪情节轻重的认定,主要根据被告人的主观恶性、杀人手段、犯罪后果、社会评价来综合考量。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相约自杀一般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相约自杀一般是没有单独自杀的勇气于是双方在约定的时间地方自杀,双方各自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在自杀过程中,一方在对方承诺情况下帮助另一方自杀或一方以相约自杀为名欺骗另一方自杀的则涉嫌故意杀人罪。 生命是不能承
区分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既遂、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关键是要查明行为人故意的内容。如果行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即使没有造成死亡结果,应定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伤害
1、从定性上讲:故意伤害罪行为人主要是对他人身体上进行伤害,但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而故意杀人罪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伤人的行为,且主观上希望受害人死亡,即使因某种原因,受害人未死亡的,亦有可能涉嫌故意杀人罪。 2、从量刑上讲:故
故意伤害罪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权,故意杀人罪一般较易区分,侵害的是他人生命权。但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区别就比较困难:故意伤害致死和故意杀人既遂。二者主观上都是故意犯罪,且客观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
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 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二者区别如下: 1.主观目的不同。故意伤害罪,行为人只想伤害他人使其健康受到损害,并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目的。故意杀人罪的主观目的就是剥夺受害人生命。 2.侵害客体不同。故意伤害罪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故意杀人罪侵害的是他人的生命权。
两罪犯罪故意内容不同。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内容是剥夺他人生命,希望或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故意伤害罪的故意内容只是要损害他人身体,并不是剥夺他人的生命。即使伤害行为客观上造成被害人的死亡,也往往是由于行为时出现未曾料到的原因而致打击方向出现
故意伤害致死也是故意伤害罪,死亡只不过是故意伤害的一种加重情节。行为人主观上只有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对死亡结果则是一种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
其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方面,前者以故意为其心理主观状态;后者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后者相对量刑较轻。故意杀人罪是对死亡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过失致人死亡罪则对结果的发生持否定的态度。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是伤害的故意,而故意杀人的主观方面是杀人的故意; 2、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利,而故意杀人侵害的是他人的生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