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0
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刑法规定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诈骗贷款的犯罪分子串通并为之提供诈骗贷款帮助的,应以贷款诈骗罪的共犯
合同诈骗罪之“合同”范围限于经济合同。不是所有的合同中实施的诈骗都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不仅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而且侵犯国家合同管理制度,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而,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必须存在于其所保护的客体范围内。
认定贷款诈骗罪的法定标准是: 1、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为故意; 2、本罪侵犯的客体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以及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骗取贷款罪的判定标准: 1、骗取贷款罪侵犯的客体系双重客体,即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国家金融信贷资金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并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后果或者骗取贷款情节严重的行为; 3、
不一定构成合同诈骗罪。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则构成合同诈骗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个人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2、单位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3、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因高利转贷,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高利转贷的。
贷款诈骗罪的成立条件:主体是一般主体;侵害的客体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和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主观方面是故意,和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方面是实施了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伙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一)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二)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
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一般是三千元以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诈骗罪的立案标准金额如下: 1、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 2、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