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28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方式如下: 1、当事人双方协商; 2、协商不成的,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3、调解不成的,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4、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
劳动争议仲裁终局的相关规定: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
引发劳动争议的原因如下: 1.用人单位管理不规范。有的用人单位法律意识不强,未取得合法的经营资格即非法用工;有的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这都会致使劳动争议产生。 2.劳动者流动性大、法律意识不强。 3.企业改制不完善遗留下的问题
1、调解原则。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经过调解不能达成协议,应及时仲裁。 2、及时、迅速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期限结案尽快地解决争议。 3、回避原则。是指仲裁委
下列劳动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一)权利保障原则。《异议复议规定》从三个方面为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案外人依法行使异议权提供了保障。一是确保依法应当受理的异议都能够被及时受理和审查;二是确保当事人的知情权;三是方便当事人寻求救济。 (二)分权制衡原则。《异议复议规定》从两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劳动者提起劳动争议诉讼容易败诉的情形: 1、故意不签合同 一些劳动者故意不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企图索要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但事实上,由于员工本人原因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存在主观恶意和过错,则无需向劳动者支付二倍工资差额。
主要有六个途径: 1.协商。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自行协商,达成新的协议或者有过错的一方改正错误,消除争议。 2.调解。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可以向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请求调解。 3.仲裁。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有下列几种: (一)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如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讨要被拖欠的工资或者经济补偿。 (二)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如劳动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或者工会反映用人单位违法要求加班,请求保护休息权利;也可以是指向劳动争
劳动仲裁一裁终局的情形有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处理劳动关系争议方面的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等。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其他。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