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30
醉酒驾驶会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
犯罪中止、预备、未遂的,都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存在犯罪预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是犯罪预备。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普通犯罪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预备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可以依据刑法的规定,免除处罚。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犯罪中止不包含预备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共同犯罪中是存在犯罪预备的。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预备的行为,则可以成立预备犯。预备犯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实现犯罪意图,提前进行犯罪准备)且行为人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类似于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
存在。故意杀人罪就是结果犯,而故意杀人罪是存在犯罪预备状态的。按照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一、明确的犯意表示是犯罪预备吗?并不是犯罪预备,犯意表示是表达犯罪意思的行为。刑法上关于言论(辞)可以构成犯罪的规定,处罚的不是言论本身,而是发表言论的行为及其方式。比如侮辱罪、诽谤罪、传授犯罪方法罪、教唆犯罪、煽动性质的犯罪等。把言论写在
行为人犯的是《刑法》条文中明文规定的过失犯罪的,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例如,过失致人死亡的,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醉酒的人犯罪,也是同样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若醉酒驾驶机动车,则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应当按照《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