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01
下列人员属于法定监护人: 一、被监护人的父母。 二、未成年人的兄、姐、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成年人的配偶、子女、其他近亲属。 四、经过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的,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
法定监护人指定监护人的定义是,法定监护人是指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人。指定监护人是指根据人民法院或有权指定监护人的单位的指定履行监护职责的人。
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是其父母;如果父母丧失了监护能力、被剥夺了监护资格或者都去世了的,则由下列人员担任其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
法定监护人包括以下几类: 1、对于未成年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若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可以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
在我国可以为老年人指定监护人,相关规定有,一般情况下,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进行指定,若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一)老年人有民事行为能力。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拥有一定的自主生活能力,所以他们的生活不是完全需要依靠监护人的,政府也不会强制确定这种老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二)老年人部分或者完全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如果在这之前,老年人没有立好监护人的人选,那
失能老人法定监护人的确定方式:一般情况下,法定监护人为其配偶。但若配偶丧失监护能力或死亡的,由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等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法定监护人就是具有监护责任的对象。法定监护人,法律术语。监护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自然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监护主要是保护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即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法定监护人就是具有监护责任的
共同作为监护人在法律上允许。监护人的近亲属,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都可以成为监护人。监护人的人数在法律上并没有限制。
一般老人的监护人可以在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监护人在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
法定监护人一般由被监护人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指定。若有关个人或者组织对此不服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法院确认需要指定的,应当撤销监护人资格,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