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1
行政诉讼败诉的,当事人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的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如果一审法院作出的是裁定,则当事人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的十日内提出上诉。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一样,采用不告不理原则,即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开始行政诉讼,而必须先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诉讼,起诉是行政诉讼开始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即应书写起诉状,才能引起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起
诉讼请求是原告提出的请求法院予以保护的主张。行政诉讼中,法院主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合法的予以维持,不合法的予以撤销。所以,提诉讼请求就应针对行政诉讼的上述特点:认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该行为;行政机关不答复你
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作为原告所应当满足的资格条件为: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行政公益诉讼中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原告。
行政诉讼时效是六个月。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效期限,超过了这一期限,则当事人丧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一般诉讼时效和法定诉讼时效的规定。
当事人要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通过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提起,书面形式为递交起诉状,口头形式为向人民法院口述信息,工作人员会进行记录。 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当在知道或知道该行政行为作出后六个月内,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原告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起诉的流程为: 1、权利人要先确定有管辖权的法院; 2、明确被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3、人民法院在立案之日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一样,采用不告不理原则,即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开始行政诉讼,而必须先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诉讼,起诉是行政诉讼开始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即应书写起诉状,才能引起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
行政诉讼二审上诉状应当载明上诉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住址,邮编,身份证号码,民族,出生日期,电话;被上诉人的基本信息(一审被告);委托代理人的基本信息;上诉的请求和理由等。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原告必须与被诉行政行为之间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即需要承担该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或者合法权益受其影响的。行政诉讼的原告包括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但并不限于行政相对人,只要是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对违法行为人的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追究行政责任,给予行政处罚的有效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行政处罚诉讼的时效性的认定为二年,若是违法人的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原则上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但是若是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延长至五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