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3
异地醉驾被判缓刑需要在犯罪的地方服刑。公安机关应当向被宣告缓刑或者假释的罪犯宣布必须遵守下列规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有关规定;迁居或者离开所居住区域必须经公安机关批准。
缓刑是指,给予一定的考验期,暂时不执行刑罚,公安机关进行考察,基层组织予以配合,犯人接受考验的刑罚。缓刑也是一种惩罚犯罪分子的刑罚。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对于被宣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不再犯新罪,在缓刑考验期满后,
缓刑申请异地执行的,应当经考察机关批准。根据法律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如果未经批准离开的,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1)由法院宣告缓刑后,由人民法院将判决书、执行通知书送到犯罪分子户口所在地或者常年居住地的公安机关。 (2)由公安机关将罪犯交由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基层组织如街道、居委会或者村委会以及其所在的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管理好缓刑犯
监外执行与缓刑都是在非监狱、拘留所等场所执行刑罚的措施,实践中不少人因此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是不同的。那么监外执行和缓刑哪个好呢?缓刑,全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法,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
缓刑执行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缓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缓刑执行的规定: (1)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2)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的具体刑罚。 缓
执行通知书不用服刑人员自已去拿,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送达给司法行政机关。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
缓刑考验期的执行是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的。该司法行政机关要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要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最后,如果没有出现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缓刑与监外执行的区别:监外执行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缓刑的适用范围小于监外执行。监外执行以妨碍执行羁押的法定条件为条件,即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妇女、怀孕或者哺乳的妇女。缓刑是以不再危害社会为条件的。监外执行是一种灵活的执行
一般情况下无法直接比较。 从定性上而言,显然缓刑更轻,收监执行的前提不同,暂予监外执行的,只要导致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立即收监。而缓刑则不存在这种情形。 1、缓刑的适用对象,是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较轻,适用社区矫正
缓刑考验期应当在社区矫正机构执行。那么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撤销缓刑的程序是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的建议,并附有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依照法律、法规作出裁定。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节,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