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2
15周岁构成故意杀人罪,年满十四周岁犯故意杀人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10月30日《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年6月4日《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
区别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两罪的关键,首先要看犯罪的主观方面,就是要考察行为故意的具体内容,这是揭示两罪本质特征上的区别。伤害罪的本质特征在于侵犯他人身体健康权利,行为人对其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是明知的,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1.客体要件。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2.主体要件。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
故意杀人未遂的判刑:一般在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中从轻处罚,但是犯罪情节轻微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同一犯罪处罚中,一般未遂犯会比既遂犯处罚更轻。
直接故意杀人罪认定要件:犯罪主体年满14岁即可构成本罪,特殊情况下年满12岁也可以构成本罪;主观上为故意即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客体上侵犯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客观方面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要是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伤害罪的既遂与故意杀人未遂两种情况。伤害致死与杀人既遂在客观方面都产生了死亡结果,但其主观要件的内容不同,前者为故意伤害他人,后者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伤害既遂与故意杀人未遂,虽然只产生了伤害结果,但其主观要
认定故意杀人罪中的故意的方式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开车故意杀人是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指的是故意杀害他人的行为。应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无罪的辩护词从事实上、从法律上、从被告的认罪态度上提出辩护理由,辩护词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诉讼过程中根据事实和法律所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见,部分地或全部地对控诉的内容进行申述、辩解、反驳控诉,以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提出应
没有故意杀人未遂罪,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情节。故意杀人未遂的,可以比照故意杀人罪的既遂犯,即行为人故意杀人的构成本罪既遂,一般应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犯罪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量刑标准,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