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11
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按照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者被诉对象(客体)的不同划分的。诉讼法理论认为,利益受到了损害,受害者就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救济。
检察公益诉讼指的是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消费者公益诉讼是,指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在法律的授权的情况下,对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侵犯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只限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有很多消费者受到侵害,但该权益违法,该权益仍不受保护。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流程有以下六点: 1、当事人准备诉讼状等资料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人民法院根据起诉条件,决定是否立案受理; 3、人民法院决定立案后,按照法定程序通知当事人开庭等事项; 4、诉讼当事人参与庭审; 5、法院根据庭审以及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审理案件的种类不同按不同的标准收取。财产案件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者价额,按照相应的比例分段累计交纳。 非财产案件如果是离婚案件涉及财产分割的,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2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如果是侵
不是。 一、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检察院、公民及社会组织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嫌时,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向特定机关提出起诉请求,并由特定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新型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一般应当提交附带民事诉状,写清有关当事人的情况、案发详细经过及具体的诉讼请求,并提出相应的证据。书写诉状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审判人员应当对原告人的口头诉讼请求详细询问,并制作笔录,然后向原告人宣读;原告人确认准确无误
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具体根据适用诉讼法的性质或被诉人的不同划分的。根据诉讼法的理论,如果利益受到损害,受害者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并要求司法救济。根据主要公益诉讼,可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
民事诉讼法公益诉讼主体: 1、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作为国家公诉机关,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诉讼是其自身的职责。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追究刑事责任。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
直接送达又称交付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派专人将诉讼文书直接交付给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方式。直接送达是送达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即凡是能够直接送达的,就应当直接送达,以防止拖延诉讼,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在一般情况下,受送达人是公民的,由该公民直接
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起诉书正文应写明请求事项和起诉事实、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