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4
故意杀人罪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如下:一般会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杀人行为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该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的心态,故意想要剥夺他人生命。
间接故意杀人罪的认定标准是: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客观要件是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当事人参与故意杀人计划的商讨的,若无现实危害性一般是不构成犯罪的。《刑法》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情况:杀人的手段极其残忍,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恶劣。法律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且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因此只有杀人的手段极其残忍,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恶劣的犯罪分子,才会被判死
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如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杀害特定对象
在我国,对犯故意杀人罪的人判死刑,一般是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情况如下: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 (3)激情杀人;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 (6)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
故意杀人罪侵犯了公民在我国法律中最为基本的生命权,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 犯故意杀人罪,一般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嫌疑人犯罪情节较轻或者有法定的减轻情节的,则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刑事责任包括: 1、构成本罪既遂的,一般应承担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 2、属于犯罪情节较轻情形的,则应承担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
持枪故意杀人罪是否判死刑,取决于犯罪情节。手段极其恶劣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持枪构成非法持枪罪,与故意杀人罪一起数罪并罚。 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隐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
故意杀人罪与防卫过当的区别如下: 1、前者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后者是反击和制止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的行为; 2、前者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故意的心理心态,后者是过失。
故意杀人罪的最新处罚标准是:犯此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除了最高人民法院以外,其他法院判处死刑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