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20
1、有犯罪事实指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有犯罪事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指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当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
等待《立案通知书》,然后应诉。公安机关侦查完毕后,会把案件移交给检察院审查起诉,审查起诉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即一个月内向法院起诉),但是检察院认为案情不清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补充侦查时间为一个月,可以补充侦查两次。
案件到了检察院接下来要走的程序如下: (1)法院在审理公诉案件时,认为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2)退回补充侦察只能由检察院提出申请,法院核准是否同意,不会是法院提出退回侦察; (3
人民检察院是不能决定和执行收监的。是否收监是由法院决定的,公安机关负责执行收监。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应当及时收监:对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予以收监的,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监狱或者其他执行
提审,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为纠正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错误,把案件提上来由自己审理。刑事拘留一般是37天,然后向检察院提请逮捕,待侦查结束后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在审查后向法院提起公诉,期间可以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两次。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交通警察勘查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及时提取、采集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等,制作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勘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涉嫌利用交通工具实施其他犯
案件被移交至检察院后的程序为:检察院审查相关证据材料,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如决定起诉,则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受理后,则安排开庭时间,开庭后审理案件,最终做出判决。
民事抗诉的程序。检察机关办理民事抗诉案件的程序包括案件的受理、立案、审查、提请抗诉、抗诉、出庭。民事抗诉的条件。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民事抗诉条件有: (1)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2)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
直到侦查终结,查明犯罪事实,证据充分之后就会作出决定的,可以到检察院问清楚情况公安机关移交检察院,意味着移交检察院公诉科审查起诉,标志着案件进入审查起诉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刑事案件从区检察院转到市检察院,是因为区检察院在审理公安部门移交的案件后发现,案件属于中级法院管理范围,依法提请上级检察机关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检察院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有: 1.审判监督程序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进行再审的程序; 2.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只能是特定的机关和人员; 3.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必须是案件的裁判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 4.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有特定
人民检察院问话办案的程序是这样的:在检察院办案过程中,对于一些不需要逮捕或者拘留的嫌疑人,检察院可以请相关的机构出具传唤证,将嫌疑人传唤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