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7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虐待老年人或者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由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尽主要赡养义务能多分遗产,因为根据《民法典》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不尽扶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民法典》规定无子女老人赡养可以与他人签订遗赠抚养协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是没有财产的,由各级政府给予供养或者救助。若是有收养的子女的,养子女应当赡养老人。
如果是间歇性精神病,平时有劳动能力的,需要去尽赡养的义务。如果是完全无劳动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一般没有赡养能力,也就无法尽到赡养的义务,所以具体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确定。
精神病人如果符合赡养人的条件就能赡养老人。法律规定的赡养老人的条件有:子女已经成年的;子女能独立生活并且具有赡养能力的;父母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等。
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因赡养、扶养或者住房、财产发生纠纷,可以要求家庭成员所在组织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调解前款纠纷时,对有过错的家庭成员,应当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人民法院对老年人追索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子女对老人尽到赡养义务主要可以体现在经济上子女对老年人有供养、生活上对老年人有照料和精神上对老年人有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医疗费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承担照料责任。
首先,根据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或《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以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在赡养的法律关系中,父母是被赡养人,子女
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子女,是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继子女。被赡养人就是子女需要履行赡养义务的对象,即父母、祖父母等老年人。
我国基本实行的是“原告就被告原则”,即原告如提起诉讼要到被告所在地的法院提起,但对部分特殊情况也规定了“被告就原告”和当事人可以选择管辖的规定。选择管辖是指两个以上的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时,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