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8
我国民事诉讼主体包括人民法院、原告、被告和第三人。通常所提到的民事诉讼主体,是指第二类的诉讼当事人,即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上诉案件中上诉人、被上诉人,合格的当事人直接关系到诉讼的结果。
要严格履行诉前程序。发现可能属于民事或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案件线索,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民事行政检察部门。要求检察院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前,应当依法督促法律规定的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建议辖区内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有关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有
如果是对判决书不服,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如果是对裁定书不服,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追诉期是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是: 1、被害人等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2、人民法
刑事案件先进行民事诉讼是不可以的。应当在刑事案件审结终结后,才能提起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中止民事诉讼。
被刑事拘留可以中止民事诉讼,诉讼案件的审理,应当遵循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被刑事拘留,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的,可以中止民事诉讼的情形。
民事诉讼可以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有三种: 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3、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申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 一般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我国一般民事诉讼时效是三年。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民事诉讼时效适用范围有四点。具体如下: (1)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之债,缔约过失之债等; (2)不适用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但其受侵害而产生的债权请求权,受诉讼时效约束; (3)国家财产未授权给
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法定程序指的是原告起诉,法院决定是否受理;在法院受理后,原告缴纳诉讼费;法院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原告证据;开庭审理;判决。
首先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诉状,提起民事诉讼,明确起诉的被告并提出明确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法院审查通过后立案,原告预交诉讼费,法院将原告的诉状送达给被告。被告如果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可以向法院提出。法院对于双方举证可以在开庭前进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