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09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过了诉讼时效的案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诉讼中对方当事人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诉讼时效期限的计算方式:如果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则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如果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行政诉讼时效一般是六个月。
拆迁纠纷起诉时限是: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应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裁决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我国法律关于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限期间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在超过三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被告享有诉讼时效的抗辩权,从而导致原告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支持,导致原告败诉。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诉讼时效期限是三年。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行政诉讼诉讼时效能中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行政诉讼诉的讼时效是能中止的。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具有因不可抗力不能向法院起诉;死亡或者终止的;被行政机关或者其他人控制等情形的,诉讼时效中止。
行政诉讼诉讼时效能中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诉讼时效中止与诉讼时效中断的区别在于: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诉讼时效中止发生在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而时效中断则发生在时效开始后完成前的任何时间。产生的效果不同。时效中止使中止事由发生前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而时效中断则使中断事由发生
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包括: (1)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军事行动等; (2)其他障碍: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权利人被
提起行政诉讼的期限一般是六个月。当事人如果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依法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应的证据材料;如果当事人是对复议决定不服再起诉的,起诉期限则是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