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4
行政诉讼的受理行政诉讼的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而决定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这是对公权力的监督。
1、起诉阶段。在该阶段,原告要写起诉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 2、受理阶段。 在该阶段,法院要对起诉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案件决定受理,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3、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各种诉讼文
1、原告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要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明确的事实根据;4、属于受诉法院的管辖。
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为复议。但是大部分的行政纠纷是可以直接起诉的。必须先复议的情形有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或判决不服,而在法定期限内向一审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的上诉,对一审的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重新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程序
行政处罚提起行政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即应书写起诉状,才能引起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起诉状的主要内容有:1.当事人的情况。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址。原告是法人或组织的,要写明名称、住址、法定代表人(代表人)的情况。与
行政诉讼一般需要在七天内立案。法院收到起诉状以后,需要在七天之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如果不予立案,要通知当事人不予立案的原因,当事人对不予立案的裁定可依法上诉。
1.提起行政诉讼的只能是作为行政行为相对方的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3.符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4.符合受案人民法院管辖。5.原告应该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事实根据。
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立案的条件为:原告是符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有明确的被告;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法律规定,行政诉讼的立案条件为: (1)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诉讼立案程序是: 1、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2、人民法院会对原告提起的诉讼材料进行初审,审核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受案法院管辖,符合条件的进行登记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