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10
在我国间接故意犯罪的法律概念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该结果的发生。故意犯罪中包括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前者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后者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成立条件是: (1)认识因素,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意志因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的,就是间接故意犯罪。间接故意人一般属于教唆犯。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犯罪中止进行认定: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 2、客观要件: (1)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
就犯罪的停止形态的特征来看,犯罪的停止形态可以分为犯罪的完成形态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它表明某一犯罪行为已经完全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它表明某一犯罪行为尚未完全具备特定
犯罪的直接故意指的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间接故意犯罪的认定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表述的心理态度,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为间接故意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的界定标准: 1、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2、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为了追求某种危害结果而对同一对象可能造成的另一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 3、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
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间接故意的三种类型: 1、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2、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犯罪的认定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表述的心理态度,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为间接故意犯罪。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