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2
第二审是指第二审法院针对当事人不服第一审裁判的审判。第二审程序是基于当事人的上诉权而引发的,因此,又称为上诉审。第二审不同于第一审,比如: (1)第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审判组织可以是独任制和合议制两种,并且在适用合议制时,合议庭可以由
民事第一审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联系如下: 1、第一审程序是第二审程序的前提和基础; 2、适用第二审程序和适用第一审程序审判的是同一行政案件。 第一审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具有以下区别: 1、发生的原因不同。第一审程序是基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的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前款规定以外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双方也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
民事诉讼二审审判程序如下: 1、开庭; 2、法庭调查; 3、举证质证; 4、法庭辩论; 5、法庭调解; 6、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 7、宣判。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行政诉讼案件的二审程序是: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如果确实不需要开庭的,也可以不开庭审理;二审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和被诉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二审审理期限是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一裁二审的程序适用于处理劳动争议的案件。根据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二审判决应为执行的依据。一审判决作出后,一旦当事人提出上诉即不发生法律效力审判决作出后,尽管是维持一审判决,但二审判决毕竟是终审判决,肯定是生效的判决。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
民事诉讼,就是打民事官司。民事诉讼的主要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开庭审理、判决,当事人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判决以及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当事人起诉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
1、立案 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内向一审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审查一审法院移送的上诉材料及卷宗,符合条件,予以立案。 证据交换; 上诉的裁定或者判决,又告诉庭审查后直接进行裁决。 2、开庭(案件事实基本清楚,
离婚二审程序是: 1、当事人提交上诉状; 2、法院将上诉状送达被上诉人,并将答辩状送达上诉人; 3、开庭审理,进行法庭调查与辩论; 4、宣判,二审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一、上诉需带的材料如下: 1、上诉状,并按照对方当事人或者代
刑事案件二审程序的审判规则: 1、二审法院应就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 2、对于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可能影响定罪量刑,或被告人被判处死刑、或由检察院抗诉等应开庭审理的案件,应当组成合
二审抗诉条件包括: 1、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上诉案件; 2、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 3、法律规定的其他确有抗诉必要性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