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3
是否缓刑,取决于犯罪人是否符合法定的缓刑条件,与是否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取得谅解的可以作为缓刑的一个考虑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只要符合缓刑的条件就会适用缓刑。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缓刑是对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以宣告缓刑给予一定缓刑考验期,期间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情形的,期满后原判决不再执行的一种刑事处罚制度。
法律并没有规定获得被害人谅解是判处缓刑的必要条件,尽管获得谅解是量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因素的缺失并不必然否定对被告人缓刑的适用。 社会上普遍存在不谅解就不能判缓刑的错误认识,并利用被告人急于获得谅解的心理对赔偿数额漫天要价。 只要被告
寻衅滋事罪符合条件的,自然可以判处缓刑;取得谅解的,更容易争取到缓刑。 事实上,只要积极赔偿的,即使没有谅解的,也可以缓刑。法律规定,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
只要满足缓刑的条件,那么即使没有谅解书也可以判缓刑。其条件为:犯罪主体应为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只要满足缓刑的条件,那么没有谅解书也可以判缓刑。其条件为:1.犯罪主体应为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犯罪情节较轻;3.有悔罪表现;4.没有再犯罪的危险;5.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缓刑是对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以宣告缓刑给予一定缓刑考验期,期间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情形的,期满后原判决不再执行的一种刑事处罚制度。
没有谅解书能否缓刑,取决于犯罪人是否在法律上符合缓刑条件,而与能否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没有必然联系。被害人的理解只是缓刑量刑时的参考。也就是说,即使被害人不理解,如果犯罪人符合法定缓刑条件,也可以依法判处缓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放火罪有谅解书,还需满足下列要件才可以判处缓刑: 1、犯罪分子因放火罪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犯罪情节较轻; 3、有悔罪表现; 4、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5、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