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17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担保合同不能约定独立效力。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等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不能独立于主合同而存在。因此当事人不能约定担保合同的独立效力。
担保合同必须载明担保期限。担保期限是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的期间,担保人可以和债权人约定担保期间,如果担保人与债权人未约定的,担保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担保合同中担保期间的约定规定如下: 1、担保期限由债权人和担保人约定,若约定不明确的,担保期限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2、保证期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限,不得中止、中断和延长; 3、债权人和担保人可以约定担保期限,但约定的担保
担保合同的责任期限有约定的,按照合同中的约定确定,没有约定的责任期限为六个月,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担保期限也就是保证期间,是指当事人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限。
保证合同的担保期间由保证人和债权人协商决定,约定不明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二条第一、二款规定,保证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 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
违约金是当事人通过约定而预先确定,并且违约金在弥补守约方损失的同时,还具有对违约方的惩罚作用。 违约金由双方协商确定,没有数额的限制,一般是根据双方预测的因一方违约可能带来的损失大小来确定的。 发生一方违约后、守约方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时
抵押担保期间的约定无效,因为抵押权的存续期间由法律规定,为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担保合同中未约定担保期限的,担保期限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的六个月内;如果主债务的履行期限也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则担保期限自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一般包括当事人双方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运输方式、风险损失、结算方式、产品质量瑕疵提出异议的时间和方法、双方违约责任和赔偿方案、争议处理途径和方式、质保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