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08
刑事诉讼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一般需要提交起诉状起诉,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或不予反驳或对其诉讼请求予以认可的意思表示,简言之就是在诉讼过程中对自己不利事实的承认。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不利于自己利益的措施。
构成诉讼代理人伪造证据罪的要件有: 1.主体要件:主体是刑事案件中的诉讼代理人; 2.客体要件: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3.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4.客观要件: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
不能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有义务出庭作证。只是义务,不是必须。
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能作为民事赔偿依据,但是可以作为赔偿的证据。赔偿依据是应该赔偿多少钱的证明,比如医药费的赔偿依据就是医院出具的诊疗单,发票之类的一些东西。而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确定由谁赔偿。
民事诉讼有诉讼时效。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胜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根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
附带民事诉讼如果不予受理的话是不可以上诉的,因为附带民事诉讼有着非常严格的条件限制。并非所有的刑事案件当中都可以附带民事诉讼,有些案件只能在刑事程序终结了以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另外,不予受理的情况可能是刑事诉讼程序还没有启动或者已经终结了。
民事诉讼证据被提交到法庭上之后,法官依照法定程序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即从真实性、关联性到合法性,从形式到内容逐项全面、客观地予以审查。审查的手段包括聆听、阅读、核对、提问、反问、勘验、鉴定和休庭调查取证等。对于经上述审查后不能排除疑点或矛盾
微博和短信作为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是有效的,其作为电子证据的效力已经被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所承认。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电子数据包括下列信息、电子文件包括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终审裁定后不可以上诉,但可以申请重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实行两审终审,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提出抗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