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09
1、判缓刑取决于法院,而不是检察院,检察院有检察建议权,也有司法监督权,但司法审判权在法院,检察建议是司法审判的重要参考依据,但不是决定依据,决定依据在法律,决定权在法院或审判合议庭。检察院量刑书没有建议缓刑,法院认为适应于缓刑也会判缓刑的
检察院建议判处被告人缓刑时,符合缓刑条件的法院会判缓刑。缓刑的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检察院对量刑提出缓刑建议的,应当说明理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时,一般应采纳人民检查院的量刑建议,但出现以下情形的除外: 1、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2、被告人违背意愿认罪认罚的 3、被告人否认指控的犯罪事实的 4
检察院具有量刑建议权,完全可以建议缓刑。至于法院如何判,这个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以及是否满足缓刑的条件等因素,并不是说建议之后就一定会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判决。
争取法院判处缓刑的条件是:适用缓刑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不关押也不致再危害社会;累犯不能适用缓刑;委托律师积极辩护,争取缓刑;对受害人积极赔偿,获得谅解,有利于争取缓刑。
根据犯罪情况,对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且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要态度诚恳,认罪悔罪,积极争取的可判缓刑。
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是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再具有社会危险;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于符合适用缓刑条件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满十八
人民检察院认为法院对犯罪分子的判决适用缓刑不当的,一般应当在庭审时明确向人民法院提出其有不适用缓刑的相关情形。判决后认为其不适用缓刑的,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抗诉。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一审宣判后,已无须再予关押。如果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前,犯罪分子仍然在押,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先作出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改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并通知有关的公安机关,待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再依法由公安机关将犯罪分子交其所在
法院判了缓刑的处理方法如下: 1、对于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一审宣判后不再需要拘留; 2、如果犯罪分子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前仍在拘留,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先作出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改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并通知有关公安机关; 3、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如果行为人自己被判两年缓刑的,应这样处理:在缓刑期间需要遵循以下规定: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1.法院量刑一般会充分考虑检察院的量刑建议范围,然后根据您案件的情节(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法定情节即法律明文规定在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的情节,酌定情节即犯罪动机、手段、环境和条件、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和一贯表现、犯罪人犯罪后的
法院判缓刑最后由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