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4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指的是对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人。一般情况下,父母应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都在,且具有监护能力没有被剥夺监护权的,则监护人是父母; 如果父母死亡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履行监护职责了,则可以由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 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的,他愿意担任
没有。正常的年满18周岁的人,就是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了,此时是没有监护人的,除非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这种情况下才有必要设立一个法定监护人。
不是。学校对学生不负有监护责任,并不意味学校对在校就读的未成年人受到的伤害或给他人造成的伤害可以完全置身事外,而应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受害人进行赔偿。所谓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财产权、人身权而承担民事责任。
离婚后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归法如下: 1、两岁以下的儿童属于哺乳期。为了保证婴儿的发育和成长,他们通常应该和母亲一起生活; 2、对于两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父母要求随他们生活,主要考虑经济状况、个人素质、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责任感、与子女的亲密关系
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是其父母;如果父母丧失了监护能力、被剥夺了监护资格或者都去世了的,则由下列人员担任其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权力机关指定监护人。 指定监护,是指有法定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时,由监护权力机关指定的监护。 以书面或者口头通知了被指定人的,应当认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民法典》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由以下人员担任: 1、祖父母、外祖父母; 2、成年的兄、姐; 3、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
父母是未成年的当然法定监护人,即是夫妻离婚,除非有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监护权的行为的,父母依旧是未成年的法定监护人,不会因为离婚就取消监护资格的。
如果是孩子在学校的事情。那就是签家长的名字。如果孩子已经步入社会。但是未成年人基本都是由监护人代签监护人的姓名。明确要求签本人姓名类型的文件除外。应当写监护人的名字,可以写两个监护人的名字。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人身和财产有保护的权利和监管的义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可能严重危害该未成年人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将其送养。这一-规定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强调“可以送养”。当未成年人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可能严重危害该未成年人的,监护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其他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同意并且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